2016/12/7編修;作者: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(台灣)
前言與基礎
接納與承諾療法(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, ACT, 通常不拆開來念,而是直接發act的音),1980年代後期,由Steven C. Hayes、Kelly G. Wilson與Kirk Strosahl所發展出來的。屬於第三波行為療法的一部分,其理論根基有:
- 臨床行為分析(clinical behavior analysis, CBA)
- 功能情境主義(functional contextualism)(一種實務的哲學觀)
- 關係框架理論(relational frame theory, RFT)
簡介
ACT是有實證基礎的心理治療取向,使用各種接納(acceptance)、正念(mindfulness)、承諾(commitment)與行為改變策略,最終期望增加個人的心理彈性(psychological flexibility)。ACT與傳統認知行為治療(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, CBT)不同,CBT會試圖教人使用一些方法,來控制想法、感覺、感官、記憶與其他內在事件(private events);但ACT則教人們「只是留意」、接納、擁抱這些內在事件,特別是過去不想要的那些。此外,ACT幫助個人發展出一種超然(transcendent)的自我感,稱為「自我為景(self-as-context)」,這樣的你總是在那觀察、經驗同時與自己的想法、感覺、感官和記憶保持距離(思考自己的思考、觀察自己的思考、與自己的思考保持觀察距離)。同時,ACT旨在幫助個人澄清他們的個人價值觀,並採取行動;在歷程中,將帶來更多活力與意義,最終達成心理彈性的增加。
西方心理通常以「健康是常態的(healthy normality)」,亦即,人類的本質應該是心理健康的,做為基本立論。ACT則認為,正常人類心智的心理歷程,感受到"痛(pain)"是正常的;但若我們試圖迴避、壓抑這些正常的痛,也就是出現經驗迴避(experiential avoidance)、認知糾纏(cognitive entanglement),而導致所謂的心理僵化(psychological rigidity)之後,苦(suffering)就會產生。此時,我們便無法採取必要的行動,來與自己在意的核心價值觀同步。
ACT把許多心理問題的核心,以FEAR(恐懼)四字開頭來呈現:
- 與想法混淆(Fusion with your thoughts)
- 對經驗的評估(Evaluation of experience)
- 迴避你的經驗(Avoidance of your experience)
- 對行為找理由(Reason-giving for your behavior)
而比較健康的狀況,應該是像ACT開頭所描述的:
- 接受你的反應,活在當下(Accept your reactions and be present)
- 選擇價值觀方向(Choose a valued direction)
- 採取行動(Take action)
核心原則
ACT的六大核心,都是用來幫助個案發展出心理彈性的:
- 認知脫鉤(Cognitive defusion):學習方法來減少自己與想法、影像、情緒與記憶等內在經驗過度糾結。
- 接納(Acceptance):允許想法、感覺來來去去,而不去與其奮戰、試圖改變。
- 接觸當下(Contact with the present moment):覺察(awwarence)到當下(here and now),用開放(openness)、好奇(interest)、接受(receptiveness)的姿態來經驗。
- 觀察自我(Observing the self):以超然(transcendent)的自我感來接觸經驗,這是一種不會改變的連續性意識(continuity of consciousness)。
- 價值觀(Values):發現什麼對你來說是真正重要的。
- 做出承諾行動(Committed action):依據價值觀設定目標,並且實行他們。
類似療法
ACT、辯證行為療法(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, DBT)、功能分析療法(Functional Analytic Psychotherapy, FAP)、正念為基礎的認知治療(Mindfulness-based Cognitive Therapy, MBCT)和其他以接納、正念為基礎的取向,通常被視為第三波行為治療(Third Wave of Behavior Therapy)的一部分。
第一波行為治療在1920年代發生,與巴夫洛夫(Pavlov)的古典(反應)和操作制約(classical/respondent and operant conditioning)可促成的強化後果(reinforcing consequences)有關。第二波在1970年代,包含以非理性信念(irrational beliefs, )、失功能態度(dysfunctional attitudes)或憂鬱歸因(depressogenic attributions)為形式的認知。1980年代後期,實證限制與哲學上的疑慮,使得Steven Hayes提出ACT,修正第二波的想法,把異常行為關注的焦點從「內容或形式(content or form)」移轉到「發生的情境(context in which it occurs)」。
ACT研究指出,許多人類用來防衛情緒、用來解決困擾的方法,才是使人類受苦的原因。
Steven C. Hayes在擔任ABCT主席時曾發表演說:「立基於實證,以原則取向為關注的第三波行為與認知治療,特別敏感於【心理現象的情境與功能】,而不是他們的【形式】(form)。因此,這也使其別於指導、教導式的治療策略,它更強調情境與經驗的改變策略。這些治療傾向於建構更寬廣、有彈性與有效的行為策略,而非減少窄化定義問題,強調治療師與個案一起檢驗相關議題。第三波重新整合、統合之前兩代的行為與認知治療,帶著這兩波的問題、議題與其他傳統主要關注的議題,期望能改善我們對個案問題的理解與治療後果」。
專業組織
- 情境行為科學協會(Association for Contextual Behavioral Science):旨在研究、發展ACT、RFT、情境行為科學。在2012年中期,世上約有5,700位成員,半數住在美國。每年會舉辦世界研討大會(world conference meetings),第12屆在明尼阿波利斯(2014/6),第13屆在柏林(2015/7)。
- 國際行為分析協會(Association for Behavior Analysis International,ABAI):是個特別對實務議題、行為諮商(behavioral counseling)、臨床行為分析有興趣的組織。 ABAI也有一大型對自閉症、行為醫學有研究興趣的組織。ABAI是一個行為分析的核心智庫。ABAI一年舉辦2個研討會,一個在美國、一個則辦在國際上。
- 行為與認知治療師協會(Association for Behavioral and Cognitive Therapies,ABCT)中,也有一個對行為分析感興趣的小組,專注在臨床行為分析。ACT的相關應用通常在ABCT與其他認知行為治療之主流組織進行著。
- 英國行為與認知治療師協會(British Association for Behavioural and Cognitive Psychotherapies,BABCP)有一個專注於ACT的次團體,超過1,200位成員。
- 美國心理學會(APA):博士層級的行為分析,隸屬於美國心理學會的第25分支(行為分析),APA也提供行為心理學(behavioral psychology)之專科認證。
- 行為分析世界協會(World Association for Behavior Analysis)提供行為治療的認證,當中也包含對ACT之認證。